2020-01-04
半导体物理基础
半导体材料
- 导体:$\rho < 10^{-4}\Omega\cdot cm$
- 绝缘体:$\rho > 10^{9}\Omega\cdot cm$
本征半导体,空穴及其导电作用
载流子:可以自由移动的带电粒子
电导率:与材料单位体积中所含载流子数有关,载流子浓度越高,电导率越高
本征激发:当半导体受热或光照激发时,某些电子从外界获得足够的能量而挣脱共价键的束缚,离开原子成为自由电子,同时在共价键中留下相同数量的空穴
空穴:共价键中的空位
电子空穴对:由热激发而产生的自由电子和空穴对
半导体的重要特性
- 在本征半导体中自由电子和空穴总是成对产生,其自由电子-空穴对随温度的增高而显著增加
- 空穴的导电作用
本证半导体的缺点:载流子少,导电性差,温度稳定性差
杂质半导体
参入杂质的本征半导体称为杂质半导体
P型半导体
参入3价杂质元素(如硼,镓和铟)的半导体
空穴(p)**是多数载流子(**多子),它主要由掺杂形成;自由电子(n)**是少数载流子(**少子),由热激发形成
空穴很容易俘获电子,使杂质原子成为负离子.3价杂质因而也称为受主杂质($N_A$)
$$ N_A + n = p $$
N型半导体
参入5价杂质元素(如磷)的半导体
**自由电子(n)**是多数载流子,主要由杂质原子提供;**空穴(p)**是少数载流子,由热激发形成
提供自由电子的5价杂质原子因带正电荷而成为正离子.因此5价杂质原子也称为施主杂质($N_D$)
$$ n = p + N_D $$
载流子的漂移与扩散
漂移电流:在电场作用下,载流子(自由电子/空穴)在电场作用下的漂移运动形成的电流
扩散电流:因浓度差,载流子从浓度高处向浓度低处扩散运动,形成的电流
PN结
对于P型半导体和N型半导体的结合面,离子薄层形成的空间电荷区称为PN结
在空间电荷区,由于缺少多子,所以也称耗尽层
PN结的单向导电性
当外加电压使PN结中P区的电位高于N区的电位,称为加正向电压,简称正偏;反之称为加反向电压,简称反偏
PN结加正向电压时,呈现低电阻,具有较大的正向扩散电流
PN结加反向电压时,呈现高电阻,具有很小的反向漂移电流
PN结$V$-$I$特性表达式:$i_D=I_S(e^{v_D/V_r}-1)$
$I_S$:反向饱和电流
$V_T$:温度的电压当量.在常温下$V_T=\dfrac{kT}{q}=26mV$
PN结的反向击穿
- 电击穿(可逆)
- 雪崩击穿:有正温度系数
- 齐纳击穿:有负温度系数
- 热击穿(不可逆)
PN结的电容效应
扩散电容$C_D$:TODO
势垒电容$C_B$:TODO
二极管
二极管的$V$-$I$特性
二极管的伏安特性曲线可表示:$i_D=I_S(e^{v_D/V_T}-1)$
- 硅二极管的死区电压$V_{th}=0.5-0.8V$左右
- 锗二极管的死区电压$V_{th}=0.1-0.3V$左右
二极管的主要参数
最大整流电流$I_F$
反向击穿电压$V_{BR}$和最大反向工作电压$V_{RM}$:实际工作时,最大反向工作电压一般只按反向击穿电压的一半计算
反向电流$I_R$在室温下,最大反向工作电压下的反向电流值.硅二极管的反向电流一般在$nA$级;锗二极管在$\mu A$级
极间电容$C_d=C_B+C_D$(TODO)
反向恢复时间$T_{RR}$
正向压降$V_F$:*二极管能够导通的正向最低电压.*硅二极管约$0.6-0.8V$,锗二极管约$0.2-0.3V$
二极管电路的简化模型分析方法
理想模型
恒压降模型
管压降恒定:
- 硅管$0.7V$
- 锗管$0.3V$
折线模型
硅管:
- 门槛电压$V_{th}=0.5V$
- 导通电流为1$mA$时,管压降为$0.7V$
- $r_D=200\Omega$
小信号模型
常温下微变电阻$(300K)r_d=\dfrac{V_T}{I_D}=\dfrac{26(mV)}{I_D}$
模型分析法应用举例
限幅电路
开关电路
低电压稳压电路
小信号工作情况分析
TODO
齐纳二极管
半导体三极管
三极管的结构和符号
- 集电极$c$ollector,集电区,集电结
- 基极$b$ase,基区
- 发射极$e$mitter,发射区,发射结
放大状态下三极管的工作原理
实现放大的外部条件:发射结正偏,集电结反偏
实现放大的内部条件:发射区杂质浓度远大于基区杂质浓度,且基区很薄
共基极直流放大系数$\bar{\alpha}=\dfrac{\text{传输到集电极的电流}}{\text{发射极注入电流}}=\dfrac{I_{C}-I_{CBO}}{I_{E}}\approx\dfrac{I_C}{I_E}$
共射极直流放大系数$\bar{\beta}=\dfrac{\bar{\alpha}}{1-\bar{\alpha}}$
反向饱和电流/穿透电流$I_{CEO}=(1+\bar{\beta})I_{CBO}$
当$I_C >> I_{CEO}$时,忽略$I_{CEO}$,则$\bar{\beta}\approx\dfrac{I_C}{I_B}$
三极管的三种组态
- 共发射极接法:CE
- 共基极接法:CB
- 共集电极接法:CC
BJT的$I$-$V$特性曲线
输入特性曲线
$$i_B=f(v_{BE})|_{v_{CE}=const}$$
- 死区
- 非线性区
- 近似线性区
输出特性曲线
$$i_C=f(v_{CE})|_{i_B=const}$$
饱和区:$i_C$明显受$v_{CE}$控制的区域,该区域内,一般$v_{CE} < 0.7V$(硅管).此时,发射结正偏,集电结正偏或反偏电压很小
截止区:$i_C$接近0的区域,相当$i_B=0$的曲线的下方.此时,$v_{BE}$小于死区电压
放大区:$i_C$平行于$v_{CE}$轴的区域,曲线基本平行等距.此时,发射结正偏,集电结反偏
Early效应
输出特性比较平坦的部分随着$V_{CE}$的增加略向上倾斜
BJT的主要参数
电流放大系数
共发射极直流电流放大系数$\bar{\beta}=\dfrac{I_C-I_{CEO}}{I_B}\approx\dfrac{I_C}{I_B}|_{v_{CE}=const}$
共发射极交流电流放大系数$\beta=\dfrac{\Delta I_C}{\Delta I_B}|_{v_{CE}=const}$
共基极直流电流放大系数$\bar{\alpha}=\dfrac{I_C-I_{CBO}}{I_E}\approx\dfrac{I_C}{I_E}$
共基极交流电流放大系数$\alpha=\dfrac{\Delta I_C}{\Delta I_E}|_{v_{CB}=const}$
当$I_{CBO}$和$I_{CEO}$很小时,$\bar{\alpha}\approx\alpha,\bar{\beta}\approx\beta$,可以不加区分
极间反向电流
极限参数
- 集电极最大允许电流$I_{CM}$
- 集电极最大允许功率损耗$P_{CM}=I_CV_{CE}$
- 反向击穿电压
- $V_{(BR)CBO}$:发射极开路时的集电结反向击穿电压
- $V_{(BR)EBO}$:集电极开路时的发射结的反向击穿电压
- $V_{(BR)CEO}$:基极开路时的集电极和发射极间的击穿电压
温度对BJT参数及特性的影响
温度对BJT参数的影响
温度对BJT特性曲线的影响
三极管放大电路
共射极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
静态
静态工作点(TODO)
动态
BJT放大电路的图解分析法
静态工作点的图解分析
- 负载线
- 输入:$V_{BE}=V_{BB}-i_BR_b$
- 输出:$V_{CE}=V_{CC}-i_CR_c$
动态工作情况的图解分析
静态工作点对波形失真的影响
放大电路的动态范围
温度对工作点的影响(定性)
- 温度变化对$I_{CBO}$的影响
$I_{CBO}=I_{CBO(T_0=25^{\circ}C)}\cdot e^{k(T-T_0)}$
温度$T$上升$\to$输出特性曲线上移
- 温度变化对输入特性曲线的影响
$V_{BE}=V_{BE(T_0=25^{\circ}C)}-(T-T_0)\times2.2\times10^{-3}V$
温度$T$上升$\to$输入特性曲线左移
- 温度变化对$\beta$的影响
温度每升高1$^{\circ}C,\beta$要增加$0.5\%\sim1.0\%$
温度$T$上升$\to$输出特性曲线族间距增大
基极分压式射极偏置电路
- 工作原理
TODO
场效应管
场效应管的分类
- MOSFET(IGFET)绝缘栅型
- 增强型
- N沟道
- P沟道
- 耗尽型
- N沟道
- P沟道
- 增强型
- JFET结型(耗尽型)
- N沟道
- P沟道
耗尽型:场效应管没有加偏置电压时,就有导电沟道存在
增强型:场效应管没有加偏置电压时,没有导电沟道
结构
- 源极$s$ource
- 栅极$g$ate
- 漏极$d$rain
特性曲线
输出特性曲线
- 截止区
- 可变电阻区(非饱和区)
- 饱和区(恒流区,放大区):必须让FET工作在饱和区(放大区)才有放大作用
- N沟道:$v_{GS},v_{DS}\uparrow,i_D\uparrow$
- P沟道:$v_{GS},v_{DS}\downarrow,|i_D|\uparrow$
转移特性曲线
- N沟道:$v_{GS},i_D\uparrow$
- P沟道:$v_{GS},|i_D|\uparrow$
主要参数
- $V_T$:(增强型参数)开启电压
$V_{TN}$:N沟道增强型开启电压 - $V_P$:(耗尽型/结型参数)夹断电压
- 饱和漏电流$I_{DSS}$(耗尽型):在$V_{GS}=0$的情况下,当$V_{DS} > V_P$时的漏极电流称为饱和漏极电流.通常令$|V_{DS}|=10V,V_{GS}=0V$时测出的$i_D$就是$I_{DSS}$.在转移特性上,就是$V_{GS}=0$时的漏极电流
- 直流输入电阻$R_{GS}$:在漏源之间短路的条件下,漏源之间加一定电压时的栅源直流电阻就是直流输入电阻
N沟道增强型MOSFET
工作原理
$V_{GS}$对沟道的控制作用
- 当$V_{GS}\le0$时
无导电沟道.$d,s$间加电压时,也无电流产生 - 当$0 < V_{GS} < V_{TN}$时
产生电场,但未形成导电沟道(反型层),$d,s$间加电压后,没有电流产生 - 当$V_{GS} > V_{TN}$时
在电场作用下产生导电沟道,$d,s$间加电压后,将有电流产生.$V_{GS}$越大,导电沟道越厚
- 当$V_{GS}\le0$时
$V_{DS}$对沟道的控制作用
当$V_{GS}$一定($V_{GS} > V_{TN}$)时- $V_{DS}$增加$\to I_D$增加$\to$沟道电位梯度增加$\to$靠近漏极$d$处的电位升高$\to(d)$电场强度减小$\to(d)$沟道变薄
- 当$V_{DS}$增加到使$V_{GD}=V_{TN}$时,在紧靠漏极处出现预夹断
- 预夹断后,$V_{DS}$增加$\to$夹断区延长$\to$沟道电阻增加$\to I_D$基本不变
$V_{DS}$和$V_{GS}$同时作用时
$V_{DS}$一定,$V_{GS}$变化时,给定一个$V_{GS}$,就有一条不同的$i_D$-$V_{DS}$曲线
N沟道耗尽型MOSFET
P沟道MOSFET
沟道长度调制等几种效应
沟道长度调制效应
饱和区的曲线并不是平坦的衬底调制效应(体效应)
- 衬底未与源极并接时,衬底与源极间的偏压$V_{BS}$将影响实际的开启/夹断电压和转移特性
- 阈值电压升高
- TODO
- 为保证导电沟道与衬底之间的PN结反偏,要求
- N沟道:$V_{BS}\le0$
- P沟道:$V_{BS}\ge0$
- 衬底未与源极并接时,衬底与源极间的偏压$V_{BS}$将影响实际的开启/夹断电压和转移特性
击穿效应
- 漏衬击穿:外加的漏源电压过高,将导致漏极到衬底的PN结击穿
- 栅极击穿:栅极电压过高,绝缘层击穿
- 通常在MOS管的栅源间接入双向稳压管,限制栅极电压
JFET的结构和工作原理
工作原理
$V_{GS}$对沟道的控制作用
当$V_{GS} < 0$时:PN结反偏$\to$耗尽层加厚$\to$沟道变窄
$V_{GS}$继续减小,沟道继续变窄
当沟道夹断时,对应的栅源电压$V_{GS}$称为夹断电压$V_P$或$V_{GS(off)}$
对于N沟道的JFET,$V_P < 0$$V_{DS}$对沟道的控制作用
当$V_{GS}=0$时:$V_{DS}$增加$\to g,d$间PN结的反向电压增加,使靠近漏极处的耗尽层加宽,沟道变窄,从上至下呈楔形分布
当$V_{DS}$增加到使$V_{GD}=V_P$时,在紧靠漏极处出现预夹断.此时$V_{DS}$增加$\to$夹断区延长$\to$沟道电阻增加$\to i_D$基本不变$V_{GS}$和$V_{DS}$同时作用时
当$V_P < V_{GS} < 0$时,导电沟道更容易夹断,对于同样的$V_{DS},i_D$的值比$V_{GS}=0$时的值要小
在预夹断处:$V_{GD}=V_{GS}-V_{DS}=V_P$
FET和BJT重要特性的比较
对应关系
输入对输出的控制
- BJT:基-射极间电压$V_{BE}$控制集电极电流$i_C$
- MOS管:栅源电压$V_{GS}$控制漏极$i_D$
- 在放大区域内,MOS管的$i_D$与$V_{GS}$之间是平方关系,而BJT的$i_C$与$V_{BE}$之间是指数关系.所以通常BJT的跨导要大于MOS管的跨导
- 因MOS管的栅极电流$i_G=0$而BJT的基极电流$i_B\not=0$,且电压$V_{BE}$首先影响$i_B$(或$i_E$)然后通过$i_B$()实现对$i_E$()的控制,故常将BJT称为电流控制器件,MOS管称为电压控制器件
跨导:TODO
输出电阻:TODO
MOS管的$K_n$与BJT的$\beta$或$\alpha$:TODO
场效应管放大电路
基本共源极放大电路的组成
TODO
基本共源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
TODO
用图解方法确定静态工作点$Q$
TODO
放大电路模型
信号
- 信号:信息的载体
- 电信号:用电量来描述信息的变化
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
- 时间连续,数值连续:模拟信号
- 事件离散,数值连续:AD(analog,digital)转换新号
- 时间连续,数值离散:DA转换新号
- 事件离散,数值离散:数字信号
放大电路
放大电路的符号及模拟信号放大
放大电路模型
电压放大模型
$A_v=\dfrac{v_o}{v_i}=A_{vo}\dfrac{R_L}{R_o+R_L}$
- 负载大小会影响增益的大小
- 减小负载的影响
- 减小输入回路对信号的衰减影响
电流放大模型
$A_i=\dfrac{i_o}{i_i}=A_{is}\dfrac{R_o}{R_o+R_L}$
- 减小负载的影响
- 减小对信号源的衰减
互阻放大模型
TODO
互导放大模型
TODO
隔离放大电路模型
TODO
放大电路的主要性能指标
输入电阻
$R_i=\dfrac{v_i}{i_i}$
决定了放大电路从信号源吸取信号幅值的大小
- 电压放大和互导放大->输入信号为电压-> $R_i$大
- 电流放大和互阻放大->输入信号为电流-> $R_i$小
输出电阻
$R_o=\dfrac{v_t}{i_t}|_{v_s=0,R_L=\infty}$
决定了放大电路带负载的能力
- 电压放大和互阻放大->输出信号为电压-> $R_o$小
- 电流放大和互导放大->输出信号为电流-> $R_o$大
增益
- 电压增益$A_v=\dfrac{v_o}{v_i}$
- 电流增益$A_i=\dfrac{i_o}{i_i}$
- 互阻增益$A_r=\dfrac{v_o}{i_i}$
- 互导增益$A_g=\dfrac{i_o}{v_i}$
其中$A_v,A_i$常用分贝$(dB)$表示
- 电压增益$=20\lg|A_v|$
- 电流增益$=20\lg|A_i|$
- 功率增益$=10\lg A_p$
频率响应(基本概念)及带宽(识图)
频率响应:在输入正弦信号下,输出随输入信号频率连续变化的稳态响应
频率失真
- 幅度失真:对不同频率信号增益不同产生的失真
- 相位失真:对不同频率的信号相移不同产生的失真
非线性失真
由元件非线性特性引起的失真
在频谱图上表现为新的频率分量产生
- 频谱图
运算放大器
- 符号
- 电路模型
集成电路运算放大器
- 当$A_{V_O}(v_P-v_N)\ge V_+$时,$v_O=V_+$
- 当$A_{V_O}(v_P-v_N)\le V_-$时,$v_O=V_-$
- 电压传输特性$v_O=f(V_P-V_N)$
运算放大器的电压传输特性
设$v_p > v_N$
- 线性区
$V_- < A_{V_O}(v_p-v_N) < V_+$
$v_O=A_{V_O}(v_p-v_N)$
- 饱和区
- $A_{V_O}(v_p-v_N)\ge V_+$
$v_O=+V_{om}=V_+$ - $A_{V_O}(v_p-v_N)\le V_-$
$v_O=-V_{om}=V_-$
- $A_{V_O}(v_p-v_N)\ge V_+$
理想运算放大器
理想运算放大器特点
- 开环差模电压增益$A_{V_O}=\infty$
- 差模输入电阻$r_{id}=\infty$
- 输出电阻$r_O=0$
反馈(概念)
讲系统的输出返回到输入端并以某种方式改变输入,进而影响系统功能的过程
- 正反馈
- 负反馈
反馈的电压增益
深度负反馈
- $1+A_{V_O}F_V >> 1$
- 闭环增益$A\approx\dfrac{1}{F}$(反馈系数)
$A_V=\dfrac{v_o}{v_i}\approx\dfrac{1}{F_V}=1+\dfrac{R_2}{R_1}$
虚短和虚断
$A_V=\dfrac{v_o}{v_i}\approx\dfrac{1}{F_V}=\dfrac{v_o}{v_f}=\dfrac{v_o}{v_N} \Rightarrow v_i\approx v_f$或$v_P\approx v_N$
- 虚短:在深度负反馈作用下,$v_N$自动跟踪$v_P$,净输入电压$(v_P-v_N)\to0$,即$P$端与$N$端相当于短路
- 虚断:由于$(v_P\approx v_N)$,而运放的输入电阻阻值又很高,因此流经两输入端之间的电流$i_P=i_N\approx0$
同相放大电路
- 电压增益
根据虚短和虚断的概念
- $v_n=v_p=v_i$
- $\dfrac{v_n-0}{R_1}=\dfrac{v_o-v_n}{R_2}$
$\to A_V=\dfrac{v_o}{v_i}=\dfrac{R_1+R_2}{R_1}=1+\dfrac{R_2}{R_1}$
- 输入电阻
$R_i=\dfrac{v_i}{i_i}\to\infty$
- 输出电阻
$R_O=r_O\parallel[(R_1\parallel r_i)+R_2]\to0$
同相放大电路-电压跟随器
$v_o=v_n\approx v_p=v_i$
反相放大电路
- 电压增益
根据虚短和虚断的概念
- $v_n\approx v_p=0$(虚地)
- $\dfrac{v_i-v_n}{R_1}=\dfrac{v_n-v_O}{R_2}$
$\to A_V=\dfrac{v_O}{v_i}=-\dfrac{R_2}{R_1}$(负号表示输出与输入反向)
- 输入电阻
$R_i=\dfrac{v_i}{i_i}=\dfrac{v_i}{v_i/R_1}=R_1$
- 输出电阻
$R_O=r_O\parallel R_2\to0$
求差电路
$R_4=R_1,R_2=R_3$
电压增益:$A_v=\dfrac{v_o}{v_{i2}-v_{i1}}$
输入电阻:$R_i=\dfrac{v_{i2}-v_{i1}}{i_2}$
输出电阻:$R_o\to0$
求和电路
$R_1=R_2=R_3$
输出再接一级反向电路
数字逻辑
数字信号
模拟信号:时间和数值均连续变化的电信号,如正弦波,三角波
数字信号:在时间上和数值上均是离散的信号
模拟信号的数字表示:由于数字信号便与存储,分析和传输,通常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
数字信号的描述方法
二值数字逻辑和逻辑电平
- 二值数字逻辑:0,1数码
- 二进制数:表示数量
- 二值逻辑:表示事物状态
- 表示方式:在电路中用低,高电平表示0,1两种逻辑状态
- 二值数字逻辑:0,1数码
数字波形:信号逻辑电平对时间的图形表示
- 主要参数
- 周期($T$):两个相邻脉冲之间的时间间隔
- 脉冲宽度($t_w$):脉冲幅值的50%所跨越的时间
- 占空比($Q$):脉冲宽度栈整个周期的百分比
- 上升/下降时间($t_r/t_f$):从脉冲幅值10%到90%锁经历的时间
- 主要参数
二值逻辑变量与基本逻辑运算
- 逻辑符号/逻辑表达式
逻辑门电路
分类
一般特性
输入和输出的高,低电平
- $V_{IL(max)}$:输入低电平的上限值
- $V_{IH(min)}$:输入高电平的下限值
- $V_{OL(max)}$:输出低电平的上限值
- $V_{OH(min)}$:输出高电平的下限值
噪声容限
在保证输出电平不变的条件下,输出电平允许波动的范围
负载门输入高电平时的噪声容限:$V_{NH}-$当前级门输出高电平的最小值时允许负向噪声电压的最大值
$V_{NH}=V_{OH(min)}-V_{IH(min)}$
负载门输入低电平时的噪声容限:$V_{NL}-$当前级门输出低电平的最大值时允许正向噪声电压的最大值
$V_{NL}=V_{IL(max)}-V_{OL(max)}$
- 传输延迟时间
开关速度的参数,说明门电路在输入脉冲波形的作用下,其输出波形相对于输入波形延迟了多长的时间
功耗
- 静态功耗:电路没有状态转换时的功耗,即门电路空载时电源总电流$I_D$与电源电压$V_{DD}$的乘积
- 动态功耗:电路在输出状态转换时的功耗
- 对于TTL门电路,静态功耗是主要的.CMOS电路的静态功耗非常低,有动态功耗
延时-功耗积
是速度功耗综合性的指标,用符号$DP$表示
$DP=\dfrac{t_{pLH}+t_{pHL}}{2}P_D$扇入与扇出数
- 扇入数:取决于逻辑门的输入端的个数
- 扇出数:在正常工作情况下,所能带同类门电路的最大数目
MOS开关及其等效电路
当$v_1 < V_T$:MOS管截止,输出高电平
当$v_1 > V_T$并且比较大:MOS管工作在可变电阻区,输出低电平
当输入为低电平时
MOS管截止,相当于开关断开,输出为高电平当输入为高电平时
MOS管工作在可变电阻区,相当于开关闭合,输出为低电平
MOS管相当于一个由$V_{GS}$控制的无触点开关
CMOS反向器
CMOS逻辑门
CMOS传输门
TODO
TTL
- TTL反向器
- TTL与非门
- TTL或非门
半导体存储器(基本概念)
RAM(随机存取存储器):在运行状态可以随时进行读或写操作.存储的数据必须有电源供应才能保存,一旦掉电,数据全部丢失
ROM(只读存储器):在正常工作状态只能读出信息.断电后信息不会丢失
字长(位数)
字数
地址
存储容量=字数$\times$位数
掩摸ROM
- 存储矩阵的每个交叉点是一个存储单元,存储单元中有期间存入1,无器件存入0
- 出厂时已经固定,适合大量生产,便宜,非易失性
可变长ROM(PROM)
- 存储单元与掩摸ROM不同
- 熔丝由易熔合金制成,出厂时每个节点上都有,编程时讲不用的熔断.一次性编程,不能改写
可擦除的的可编程ROM(EPROM)
- 存储单元与掩摸ROM不同
- 用紫外线擦除的PROM(UVEPROM)
- SIMOS 叠栅注入MOS管
- 若$G_f$上充负电荷,则$G_c$处于正常逻辑高电平下不导通
- 若$G_f$上为充负电荷,则$G_c$处于正常逻辑高电平下导通
- 写入:雪崩注入.$D$-$S$间加高压($20-25V$),发生雪崩击穿,同时在$G_c$上加$25V,50ms$宽的正脉冲,吸引高速电子穿过$SiO_2$到达$G_f$,形成注入电荷
- 擦除:通过照射产生电子-空穴对,提供泄放通道.紫外线照射20-30分钟,阳光下一周,荧光灯下3年
电可擦除的可编程ROM(E$^2$PROM)
- 微客服UVEPROM擦除慢,操作不便的缺点,采用FLOTOX(浮栅隧道氧化层MOS管)
- $G_f$与$D$之间有小的隧道区,$SiO_2$厚度$< 2\times10^{-8}m$
- 当场强大到一定大小($10^7V/cm$)时,电子会穿越隧道
- TODO
快闪存储器(Flash Memory)
静态随机存储器SRAM
- 存储单元:6个N沟道增强型MOS管
动态随机存储器DRAM
- 利用MOS管栅极电容可以存储电荷的原理
SRAM和DRAM的区别
- SRAM:速度快,贵
微电子学的新发展(基本概念)
冯诺依曼架构:用数学模型和算法来描述和模仿神经元的行为和相互关系,但计算仍然运行在传统的计算机上
非冯诺依曼架构:用电子器件模拟生物神经元的功能,构建新的神经计算机
忆阻器:$V(t)=M(q(t))I(t)$.功能如同电阻,但在关掉电源后,仍能记忆先前通过的电荷量.忆阻器的电阻值取决于多少电荷经过了这个器件:让电荷以一个方向流过,电阻会增加;让点何以相反的方向流过,电阻就会减小
- 工作原理:一块极薄的二氧化钛($TiO_2$)被夹在两个电极中间,分成2个部分,一般是正常的二氧化钛,另一半进行了掺杂,少了几个氧原子($TiO_{2-x}$),掺杂的那一半带正电.当电流从掺杂的一边通向正常的一边时,在电场的影响下缺氧的掺杂物会往正常的一侧游移,使得掺杂的部分会占较高的比重,整体的电阻降低
- 特点
- 输入输出关系是非线性的
- 输入和输出都是连续的,其存储的精度理论上是无限的
- 无源电路元器件,方便将其应用在电路中,形成混合型电路
- 非易失性
- 高集成密度,高读写速度,低功耗,多值计算
- 应用前景
- TODO
- 存算一体
石墨烯:一种由碳原子构成的单层片状结构的新材料
- 极薄极轻,比表面积$2630m^2/g$
- 导热率为$3000-5000W/mK$
- 极强的力学性能
- 优良的导电性
- 制备方法
- 物理方法
- 机械剥离法
- 液相或气相直接剥离法
- 化学方法
- 表面析出生长法
- 氧化石墨还原法
- 化学气相沉积法
- 化学合成法
- 物理方法
- 应用前景
- 低成本石墨烯电池
- 可折叠弯曲屏
- 石墨烯传感器
- 石墨烯过滤器
- 石墨烯生物器件
- 石墨烯感光元件
- 太阳能电池
- 柔性微处理器
- 由石墨烯到二维材料
- 结构有序
- 在二维平面生长
- 在第三维度超薄
自旋场效应晶体管
- 电子的电荷与自旋:在半导体材料中有电子和空穴两种载流子,极化电子优自旋向上和向下两种载流子
- 电子的自旋极化:TODO
柔性电子学
- 概念:涵盖有机电子,塑料电子,生物电子,纳米电子,印刷电子等技术,是将有机/无机材料电子器件制作在柔性/可延性基板上的新兴电子技术.相对于传统电子,柔性电子具有更大的灵活性.
- 应用场景:TODO,柔性显示,有机电致发光显示与照明,化学与生物传感器,柔性光伏,柔性逻辑与存储,柔性电池,可穿戴设备
- 柔性电子器件的材料
- 碳纳米管
- 金属氧化物半导体薄膜
- 金属纳米薄膜,金属纳米线
- 有机高分子薄膜
- 水凝胶离子导体
- 液态金属
- 柔性电子制造方法
- 转移印刷
- 喷墨印刷
- 纤维结构形成
- 可拉伸结构的设计:TODO
提纲
半导体三极管
- 输入特性曲线
- 输出特性曲线
- 区域,含义
- 主要参数
三极管放大电路
- 共射极放大电路
- 工作原理
- 计算静态工作点
- 负载线
- 失真和静态工作点的关系
- 温度对工作点的影响(定性)
- 基极分压式射极偏置电路(认识,工作原理)
场效应管
- 不同类型的管子
- 符号
- 结构
- 工作原理
- 特性曲线
- 输出(分区)
- 转移
- 几种效应
- 主要(直流)参数
场效应管放大电路
- 基本共源极放大电路
- 工作原理(不要求公式)
- 图解法求静态工作点
- 负载线与输出特性曲线
放大电路模型
- 基本定义
- 符号
- 增益的定义
- 几种模型
- 性能指标
- 输入电阻
- 输出电阻
- 增益
- 频率响应和带宽:基本概念,识图
- 非线性失真:概念,识图(不要求计算)
运算放大器
- 组成单元
- 结构框图
- 符号
- 电路模型
- 参数特点
- 理想运放
- 反馈:概念
- 深度负反馈:概念
- 虚短,虚断
- 几种电路
- 基本形式
- 特征
数字逻辑
- 概念
- 逻辑符号,逻辑表达式
逻辑门电路(不要求分析)
- 基本参数
- 反向器,与非门,或非门,传输门
- TTL(反向器)(认识)